科幻電影中,外骨骼堪稱最酷的科技裝備之一。從《異形》中可以讓普通人類直接對抗異形的 Power Loader,再到《鋼鐵俠》飛天遁地的鋼鐵戰衣,這些可以大幅增強人類運動、負重能力的的外骨骼,一直是科幻編劇們最鐘愛的設定。
今天這些設定正在逐漸成為現實,從去年始祖鳥推出的售價 3 萬多的外骨骼動力褲引發搶購熱,到今年春節期間爆火的國內景區推出的外骨骼產品租賃服務。而在產業界,更是有一批外骨骼公司,正在以一兩萬的售價,將輕量級外骨骼產品直接推向市場。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 Hypershell X,就是當下最受關注的消費級外骨骼產品之一。在官網的宣傳視頻中,其不僅可以用于爬山,長跑、騎行等運動也可以用它輔助。值得一提的是,這款最高配 1799 美元的產品,不僅比 4500 美元的始祖鳥便宜了一半還多,而且已經開始向用戶發貨(注:去年開始接受預訂的始祖鳥的 MO/GO 預計 2025 年 10 月開始發貨)。
Hypershell 目前的最高配產品,可以賣到 1799 美元
出于對產品的好奇,筆者設法借到了一臺。在兩周的深度體驗里,筆者戴著它走路、騎行,甚至專門用一個周末戴著它挑戰爬山之后,我認識到了這款產品的優點,也意識到了現階段消費級外骨骼的瓶頸,以及它預示的無限可能的未來。
?
外骨骼能讓我們變成「鋼鐵俠」嗎?
有了外骨骼,每個人都能變成漫威的超級英雄?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今天的消費級外骨骼,任何普通人穿戴后都能獲得一定級別的能力增強,但現階段別說「人均斯塔克」——人均「博爾特」都差得很遠。
還沒發售的始祖鳥 MO/GO,其介紹里是“能提供 40%的動力提升,讓佩戴者感覺減重 14kg”。而 Hypershell X 官方介紹是最多抵消 30 公斤重量,增強 40% 腿部力量和減少 30% 體力消耗。
Hypershell X 系列目前分別有「Go」「Pro」「Carbon」三款,售價分別為 999 美元、1199 美元、1799 美元,折合人民幣約為 7200-13000 元。筆者體驗的是中間版本的 Hypershell Pro X。它重量為 2kg,僅比最高配的 Carbon X 版重 0.2kg(均不包含電池重量,電池重量 410g)。
從外觀的角度來看,無論是穿戴 Hypershell 產品上街還是爬山,都沒有讓我成為街上的顯眼包。在咖啡店等單的時候,同事形容戴在腰間的 Hypershell 就像是「戴著個腰包」;而當我在京郊完成一段兩小時左右的輕徒步過程中,全程只有一個游客認出了這個在小紅書、抖音平臺上很火的外骨骼設備。
這個設計理念也在筆者和 Hypershell 工程師的交流里得到了印證。 不同于很多新形態的智能硬件希望營造「科技感」,極殼認為外骨骼在設計時不應該過于張揚:「尤其是未來面向一些老年或醫療使用場景,他們也許不希望得到太多的注目。」
Hypershell X 系列產品及配件展示
穿戴的過程并不復雜。先調節腰部尺寸,就像戴腰包那樣把設備主體「穿」在身上。接著再根據身高和大腿圍調節腿帶的高度和松緊,把設備兩側的腿桿能夠以適當的松緊綁在距膝蓋上方大約兩指的地方,以保證后續設備運行時可以有效助力。
穿戴完成后,在手機上下載 Hypershell 的 App,注冊一個新的賬號。初次登錄時,需要先輸入使用者的身高、體重、性別 3 個不同的身體參數,作為后續處理和計算的基礎數據。
把設備和手機應用通過藍牙連接,就可以在手機 App 上調節不同的檔位和不同的運動模式。Hypershell Pro X 目前可以提供「舒適、極限、通透、健身」4 種不同的助力強度,以及包括「行走、奔跑、上坡、騎行」等在內的 10 種手動標注的運動狀態(基礎版為 6 種)或「自適應動作識別」。當然,也可以通過設備右側電機上的實體按鍵進行操作。
不過,由于 Hypershell X 系列只有一個實體按鍵,所以進行開關機、模式切換、強度切換等需要通過一系列復雜的不同點按方式才能實現(如短按、長按、短按+長按等)。筆者現階段還是更習慣在手機 App 上直接操作。
在日常行走時,穿上 Hypershell X 后可以明顯感受到設備通過腿桿對大腿的「提拉感」,這會讓大腿比正常走路和上樓梯上抬得更高,同時步幅會明顯增大,身邊同行的人表示需要比平時走得更快才能跟上我的速度。而筆者的同事哪怕只是短時間試戴,摘掉設備后也會覺得「有點不會走路」、「腿感覺抬不起來」。
筆者在小區里進行了一次 2 公里的平路行走測試。全程為 2 公里,將心率都保持在每分鐘 120 次,并采用「先無后有」的順序。Apple Watch 數據顯示:穿戴外骨骼設備后,步行配速每公里提升約 20 秒,總消耗從 135 千卡降至 123 千卡,降幅為 8.9%。
平路步行測試:左側為未穿戴設備時的數據,右側為穿戴設備時的數據
不過,當我把實驗場景切換到健身房踏步機(也叫「爬樓機」)時,由于進入了高強度有氧甚至無氧(平均心率為 170)區間,盡管仍然可以感受到提拉感,但心肺層面的疲憊感顯然無法快速消除。而從測試的結果來看,第二次訓練戴上 Hypershell 時,Apple Watch 統計的卡路里消耗甚至還要高過第一次沒有佩戴外骨骼設備時的消耗量。
所以,簡單總結一下 使用 感受: 首先 Hypershell Pro X 的確能在一定程度上提供運動幫助,但這個幫助不是無限的,也許能讓爬山費點勁的人變得輕松一點,但不可能做到讓從來不運動的人立馬就能完成一個半馬。
?
消費級外骨骼的「必答題」和「附加分」
在體驗 Hypershell 前,我腦海中一款「消費級」外骨骼產品至少需要把以下幾個必答題做到高分:輕便、方便穿戴、耐用性好、價格合理。如果銷量還高點,大概還需要提升一點顏值——做到看起來既不突兀又能適度體驗科技范兒。
但在一周體驗之后,我發現僅僅答好這些基礎題還遠遠不夠。「消費級產品」區分于「專業工具」的一個關鍵點是: 用戶可以多種不同的環境里使用。 這就要求外骨骼產品還要拿到更高的「附加分」: 在運動控制層面,提高多運動場景的適配性。
一個最典型的戶外場景就是徒步。在幾個小時的連續行進中,用戶需要在爬升下降、土路臺階等不同動作和外界環境隨時切換。如果一款產品只能幫助我們上坡,那么在下降的時候,它就會成為我們身上或者包里額外的幾公斤負重。
筆者也戴著 Hypershell Pr o X 在京郊進行了一次輕徒步體驗。使用后最大的感受就是:盡管 Hypershell 目前已經在手機 App 里提供了 10 種不同的動作識別,但在實際使用過程中,在絕大部分場景里,我都會直接開啟「自適應動作識別」模式。這樣就可以更專注地關心路況,幾乎不需要掏出手機進行額外操作。
Hypershell 手機 App 的操作界面,可手動選擇 4 種模式和 10 種動作姿態
只是在少數場景下,例如連續的長上坡,我才會切換到「上臺階」模式,這樣 Hypershell Pro X 可以給我提供更「猛」的助力。
最讓筆者驚喜的,是 Hypershell 在下坡時的體驗。不同于其他路況,下坡(尤其是土路上坡)我們并不希望設備把腿抬得更高。因為這時更需要重心靠后,略微下蹲輔助支撐以及防滑。電機通過腿桿傳遞,提供了一種「反向」的作用力——向下向后的支撐感,在陡坡上提供了一定的幫助和信心,就像手中多了兩根登山杖一樣,這是在測試前完全沒有預料到的。
在筆者看來,「自適應動作識別」模式是未來外骨骼產品的必備。在絕大多數時候,它都可以主動適應用戶行為和外界環境變化,并對功能進行微調。
這有點像開著一臺智能 SUV 去越野,大部分時候,你只需要像日常駕駛一樣操作就好了,只有在少數特定的場景下,才需要手動調節到脫困、涉水或者窄路模式,以應對極端場景。
而為了達到更智能的體驗,筆者認為:外骨骼產品的下一步,需要擁有更強的感知能力和更強的大腦。
海外用戶對 Hypershell 的評價:「很吃驚它能預判我的動作」
更強的感知需要更高維度的數據輸入,例如可以檢測心率、「看」到外界真實的環境。 掃地機器人從只有機械臂到擁有了高清攝像頭和激光雷達;現在傳聞蘋果都要為 AirPods 安裝視覺攝像頭了,也許我們可以期待未來「Ultra 版」的外骨骼配備更多的傳感元件并采集更多維度的數據。
此外,產品也需要擁有匹配這些高維數據的主動推理能力。 盡管外骨骼如今被視為具身智能技術的延長線,但某種程度上,它比一般的機械臂要更復雜。作為一種可穿戴智能設備,它的行動和人體是高度一致的,因此它需要推理感知實時狀態,才能和使用者達到最佳的配合程度。
設想一下,當這些問題都得到優化之后,用戶在使用外骨骼產品的時候,大概率就越來越不需要那個和它搭配使用的手機 App。這款手機 App 也許會成為和智能輔助駕駛的 SR 界面一樣的功能,更多時候它只負責交付一種視覺安心感,告訴用戶「我看到了這些信息,我在處理」。而更簡單的操作和更一體化端到端的交付,應該是外骨骼以及大多數智能硬件產品在智能時代希望達到的方向。
?
在細分領域里,尋找智能硬件的新機會
在 Hypershell 身上,我們也看到了智能硬件領域近年來的一些發展共性。
過去 20 年左右的時間里,優秀的硬件創新往往來自于大品類,如智能手機、智能汽車。它們幾乎都是可以覆蓋上億人群的產品。
然而今天,越來越多的創新開始從細分市場里生根發芽。創業者們開始意識到,充分挖掘并滿足「小眾市場」里的真需求,也可以創造出一個「大產品」。
這種變化來源于供給端環境的變化。
在筆者和多個硬件創業者的溝通里,都可以得到一個明確的信息:今天想在珠三角進行硬件創業,你可以達到強大的供應鏈技術和網絡支持。說得夸張一點,在不考慮成本和量產難度的前提下,很多天馬行空的 demo 產品,供應鏈技術都可以給你「搓」出來。
一位創業者告訴筆者:在新硬件品類里,哪怕和日韓和歐洲競爭,它們最后的制造環節大概率也會回到珠三角。除此之外,近年來不少供應鏈企業也正面臨國際品牌供應鏈轉移。大廠的訂單減少了,這些溢出的供應鏈能力自然也就愿意多跟創業者們談談合作。
華強北被稱為「全球智能硬件創客的天堂」 |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供給端外,市場的變化也為細分品類成長提供了更多可能。
過去做產品時,往往會追求最大公約數。但其實,即便是萬分之一的需求,放在全球乃至全球市場里,也都是一個很龐大的量。隨著各類內容平臺以及跨境電商平臺的不斷成長,創業者也就擁有了更多工具和手段,讓這些「小眾產品」觸達到想要影響的目標用戶。目前很多優秀的硬件創業者都可以在海外市場獲得極大市場份額,也和這些市場的「基建」變化不可分割。
以上兩點,供應鏈能力的提升讓創業者可以把產品「做出來」,市場工具的進化可以讓產品「賣出去」,也就構成了硬件創業的兩個最關鍵的前置條件。
「智能化」則扮演了最新也是最關鍵的加速器角色 。因為站在用戶視角來看,無論成本再低、觸達再容易,他們愿意掏錢購買的「智能硬件設備」,是一款可以在生活中高頻使用的工具,而不是一個吃灰的擺件。而智能化和 AI 恰恰提供了這種可能,讓外骨骼可以從工廠走上自行車、走向雪場、走向更多場景。
所以,我們也就看到了越來越多的創業者,正嘗試著把更多過往只被運用在工業場景里的技術,「下放」到消費級里,做出更多的新產品。也許未來十年,硬件領域里仍然不會出現取代智能手機的個人計算設備,但消費者大概率可以期待更多好玩實用的新玩意。
這或許也是智能硬件行業里,應對同質化內卷的一種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