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EDA恢復供應?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電子工程世界 (ID:EEworldbbs) ,作者:EEWorld,頭圖來自:AI生成
彭博社報道,2025年7月2日,西門子EDA表示收到美國政府通知,稱華盛頓已解除對中國芯片EDA設計軟件的出口限制,并已恢復其中國客戶對其軟件和技術的全面訪問。
當天,新思科技也表示,收到美國商務部工業與安全局的一封信函,通知其根據2025年5月29日收到的信函,對中國實施的出口限制現已撤銷,立即生效。新思科技正在努力恢復近期受限制產品在中國的銷售。新思科技正在持續評估對中國出口限制對其業務、經營業績和財務狀況的影響。
EDA恢復供應的舉措也被視為中美貿易90天停戰期間談判的籌碼之一。
一、事件追溯
2025年5月28日,西門子EDA表示將暫停對中國大陸地區的支持與服務,這一舉措是基于美國商務部工業安全局 (BIS) 的通知,要求西門子與其在中國大陸的客戶脫鉤。西門子公司表示正在等待BIS進一步澄清細節,而其部分技術類網站已對中國區用戶禁止訪問。
與此同時,新思科技與Cadence均集體暫停了對中國大陸半導體公司的產品支持與升級服務。
5月29日,Cadence公司提交給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 (SEC) 一份公告,具體披露了EDA限制的細節。
據Cadence公告介紹,公司于5月23日收到美國商務部下轄工業與安全局 (BIS) 通知,要求其EDA軟件產品及相關技術,如果要銷售給位于中國大陸的客戶,都需接受BIS審查,并獲得出口、再出口或國內轉移特殊許可證,理由是“這些出口存在被用于中國‘軍事最終用途’或轉移給中國‘軍事最終用戶’風險”。新思科技在公告中也證實收到了同樣的BIS文件。
新思科技也發布了CEO的內部全員信,表示收到BIS的信函,并稱新思在中國大陸無法進行銷售和配送,并且無法接收新訂單。中國大陸客戶對SolvNet Plus和相關服務的訪問將被禁用。并且新思因為各種地域不確定性,暫停了年度和季度業績預測。
6月2日,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就中美日內瓦經貿會相關問題答記者問。其中提到,中方注意到美國近期出臺多項對華歧視性限制措施,包括發布AI芯片出口管制指南、停止對華EDA的銷售、宣布撤銷中國留學生簽證。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認為,中方按照聯合聲明達成的共識,取消或停了針對美“對等關稅“采取的相關關稅和非關稅措施。而美方出臺的多項對華歧視性限制政策嚴重違背了兩國元首1月17日通話共識,嚴重破壞日內瓦經貿會談既有共識,嚴重損害中方正當權益。如果美方一意孤行,中方將繼續堅決采取有力措施,維護自身正當權益。
6月中旬顯示,EDA公司已經恢復了部分服務。比如新思恢復的服務包括非核心硬件和IP知識產權的銷售,以便能夠為現有客戶繼續提供服務。SolvNet也已重新開放,但存在一定的限制,包括不能訪問與EDA工具相關的文檔。
不過EDA工具本身的銷售也仍然處于暫停狀態,因此無法拉到新客戶。
二、稀土的反擊
2025年4月起,中國對部分重稀土金屬和永磁稀土磁體實施出口管制,作為對美國關稅的反制。此外,中國還對鎵、鍺、銻等關鍵材料實施過出口管制,并在2023年12月對石墨相關制品進行臨時出口管制。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生產國和加工國,對全球稀土供應具有重要影響。
中國在稀土方面采取了強有力的出口管制措施,令美國感到焦慮,最終在一直加強的對華出口管制方面做出讓步。
由于稀土元素在電動機、變頻器、逆變器等關鍵系統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別是永磁體制造高度依賴釹、鋱、鏑等重稀土資源,一旦供應受阻,整車裝配線將陷入停滯。代表通用、豐田、大眾、現代等主流車企的汽車創新聯盟,與汽車零部件制造商協會 (MEMA) 向美國發出聯名信,強調事態嚴重性。
聯名信中,這些機構警告稱:“若無法穩定獲取稀土元素及磁鐵,汽車供應商將無法生產包括自動變速箱、節氣門體、交流發電機、各類電機、傳感器、安全帶、揚聲器、照明設備、動力轉向系統及攝像頭在內的關鍵汽車零部件。”更指出“嚴重情況下可能被迫減產,甚至關閉車輛組裝生產線”,提及美國汽車工廠存在停產風險。
近幾個月來,許多車企因為稀土短缺而停擺。
日本鈴木公司因關鍵零部件短缺,被迫大規模停產其熱銷車型“雨燕”。
美國福特設在芝加哥的SUV探險者生產線突發中斷,造成數千名員工面臨重新調配。
德國大眾和寶馬也相繼削減電動車產量,并推遲部分車型的交付時間。
據《華爾街日報》6月12日援引知情人士的話報道,中國同意恢復向美國汽車制造商和工業企業發放稀土出口許可證,但將許可證有效期限制為六個月。
三、談判博弈
在科技與貿易的談判博弈場上,中國從未屈服于任何形式的霸權行徑。美國動輒揮舞制裁大棒,對中國EDA軟件實施斷供,以莫須有的“軍事風險”為由粗暴干涉市場規律,這種將科技問題政治化、將經貿合作武器化的霸權邏輯,既違背公平競爭的國際準則,更暴露了其遏制中國發展的險惡用心。
此次EDA供應恢復,也能看出中美兩國的談判進程正在加速。
同時,我們更能看到,中國從不畏懼施壓,每一步反制都彰顯著捍衛自身發展權的決心。事實證明,中國的底氣來自于完整的產業體系、強大的自主創新能力,更來自于“不愿打、不怕打、必要時不得不打”的戰略定力。
此次恢復并不代表著永遠的供應,更不意味著科技領域的博弈就此終結。它只是中美在復雜經貿關系中階段性博弈的一個結果,背后是雙方在科技、產業、資源等多個維度角力后的暫時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