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石28載,場景新生:以技術創新為筆 書寫產業新篇
在浙江金華的綠源電動車生產基地,一臺臺搭載液冷電機的電動兩輪車正整裝待發。這些看似普通的交通工具,承載著中國民營企業二十八年如一日的技術堅守,更折射出中國制造從“跟跑”到“領跑”的蛻變密碼。
作為行業技術引領者,綠源集團創始人、董事局主席倪捷在二十八周年慶典之際接受《營商電動車》專訪時坦言:“我們始終在做一件事——用技術創新重構電動兩輪車的產業邏輯。”這番話,恰似一把鑰匙,打開了觀察中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觀察窗口。
從“野蠻生長”到“精耕細作”的產業進化論
回望中國電動兩輪車產業發展史,綠源的成長軌跡堪稱行業縮影。在倪捷的“三階段論”中,首階段“從0到1”的突破最具開創性。上世紀90年代,當行業還在爭論“電動自行車是否可行”時,綠源團隊就已攻克電機控制器技術,讓兩輪車真正實現“電動化”。這種敢為人先的魄力,與改革開放初期民營企業“摸著石頭過河”的探索精神一脈相承。
第二階段的“野蠻生長”見證了中國制造的驚人效率。憑借性價比優勢,中國電動兩輪車產量在十年間突破千萬輛大關,但同質化競爭也埋下隱患。正如倪捷所言:“當市場進入‘從1到10’的擴張期,我們選擇了一條更難的路——在別人忙著拼裝車輛時,我們建起了國家級實驗室。”這種戰略定力,讓綠源在行業洗牌中完成了從“規模領先”到“技術領先”的關鍵跨越。
如今行至“從10到10000”的深化階段,綠源的技術圖譜已然清晰:液冷電機將電機壽命延長至10年,陶瓷剎車剎距縮短30%??,數字化電池技術使低溫續航不衰減。這些數據背后,是超700項專利(有效期內)的技術積淀,更是中國制造向產業鏈高端攀升的生動注腳。
以用戶痛點為原點的創新方法論
在綠源的研發日志里,記載著許多“問題倒逼創新”的故事。液冷電機的誕生堪稱典范:當售后數據顯示電機故障率居高不下時,研發團隊沒有選擇“頭痛醫頭”,而是深入物理化學領域,發現電機因溫度差變化、散熱性能不佳,內部冷凝水引發的電化學腐蝕導致磁鋼生銹才是罪魁禍首。這種“刨根問底”的科研精神,最終催生了全球首創的液冷電機,將電機工作溫度最高降低38℃,解決行業頑疾。
這種創新邏輯在陶瓷剎車技術的突破中同樣可見。面對傳統剎車片3個月就需要調整的痛點,研發團隊從材料科學入手,將陶瓷基復合材料引入剎車片,配合精密的曲率半徑設計,使剎車壽命壽命延長5倍,剎距縮短30%。正如倪捷所說:“技術創新不是空中樓閣,必須扎根在用戶需求的土壤里。”
在電池技術領域,綠源的數字化解決方案更顯前瞻。通過在BMS基礎上增加電池熱管理和數字化監測功能,對其石墨烯鉛酸電池實現了充電狀態的實時監測,智能調控充電溫度,做到電動車電池冬季續航幾乎不減,夏季久充不脹,同時首創鉛酸電池3年質保,大幅提升電池壽命、低溫續航和安全性,這種“讓傳統電池變聰明”的思路,為行業轉型升級提供了新范式。
在時代變革中把握產業話語權
面對新國標實施帶來的行業變局,綠源展現出成熟企業的戰略智慧。在倪捷看來,新國標不僅是技術門檻,更是產業升級的契機。作為首批通過3C認證的企業,綠源積極參與標準制定,推動行業安全標準整體提升。
在智能化賽道上,綠源走出了一條“實用主義”路線。綠源更關注的是低功耗和適合加裝的技術,印證了倪捷關于“智能化要服務于用戶本質需求”的論斷。畢竟,智能化不是為了炫技,而是為了提升用戶體驗和安全性。
更值得關注的是綠源提出的“全場景輕出行”理念。從買菜代步到健身通勤,從共享出行到即時配送,綠源通過模塊化設計、場景化定制,將電動兩輪車的適用邊界不斷拓展。這種以用戶為中心的產品哲學,正是中國制造向價值鏈高端攀升的密鑰。
在高質量發展中共筑產業生態
站在二十八周年的新起點,綠源的發展藍圖已然清晰:繼續深耕核心技術,構建全場景輕出行生態,推動行業技術標準升級。這種堅守,與國家高質量發展、制造強國戰略形成深度共鳴。
當前,中國電動兩輪車產業已形成年產4000萬輛的全球最大生產體系,但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隱憂仍未完全消除。綠源的實踐證明,只有像液冷電機那樣,在基礎材料、精密制造等領域實現原創突破,才能掌握產業話語權。這需要更多企業摒棄“賺快錢”思維,建立“十年磨一劍”的技術耐心。
同時,產業升級離不開政策護航。倪捷呼吁對輕出行工具“合理研究、適時修正”的建議,折射出行業對規范發展的期待。在守住安全底線的前提下,為技術創新留出彈性空間,構建企業、政府、用戶共治的產業生態。
二十八載技術長征路,綠源用創新實踐詮釋了中國制造的突圍密碼。從電機轟鳴到液冷散熱,從機械剎車到陶瓷制動,每一次技術迭代都在改寫產業規則。展望未來,當更多企業像綠源這樣,以“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定力深耕技術,以“俯首甘為孺子牛”的情懷服務用戶,中國制造必將在高質量發展的征程中,書寫出更加精彩的產業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