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家辦大學,不能圖一時熱鬧
在中國的高等教育金字塔結構中,民辦高校長期處于非優勢地位。近年來, 民辦高校也長久困于“生源、競爭力和吸引力”之爭。
企業家們紛紛創辦大學,是一時熱鬧還是百年樹人之大計?在辦學經費、治理結構、生源競爭上,企業家們是否做好了足夠準備?未來他們會面臨哪些挑戰?
有教育專家已經給曹德旺潑起了冷水,“他對外說要對標斯坦福大學,但他捐資的100億,還趕不上斯坦福大學辦學經費一年的1/3。”
號稱400億,“水王”也要辦大學了
農夫山泉成立于1996年,是中國飲料市場上的龍頭企業。
1月22日,在農夫山泉母公司養生堂集團年會現場,鐘睒睒首次透露農夫山泉將創辦一所新型大學。
“杭州官方已經提前公布了這個消息,我還沒有來得及向員工們匯報。”鐘睒睒在談到2025年工作目標時表示。
2024年12月27日,杭州市委在十三屆八次全會暨市委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出,2025年杭州將重點推進11個方面的任務,其中一項任務清單明確提到推動籌辦“錢塘大學”。但暫未披露有關“錢塘大學”的進一步信息。
對于鐘睒睒所說的新型大學是否是“錢塘大學”一事、學校籌建情況等,1月24日,橡樹實驗室向農夫山泉發去采訪函,截至發稿,尚未收到回復。
不過,澎湃新聞記者從接近農夫山泉的人士處獲悉, 錢塘大學或將依托浙江錢塘基礎科學研究院籌建。 天眼查信息顯示,該研究院成立于2024年,注冊資金10000萬元,法定代表人為鐘睒睒。
而農夫山泉方面對澎湃新聞記者表示,除了鐘睒睒在年會上的相關發言,目前關于錢塘大學籌建的細節,公司層面尚未有更詳細的信息可以對外發布。
至于辦大學的初衷,鐘睒睒在年會上坦言“不能缺席”,“我們這個大學一定是新穎的,按照中國沒有的大學建設。”
未來想靠兩條腿走路,一條腿是科學,要實現0到1;另一條腿是技術的轉化,要將紙上的東西轉化成看得見的東西。
“我們對這個學校的承諾,是要依靠養生堂的積累和我們在座的每一位員工的貢獻,計劃在未來的十年捐贈400億元。”
橡樹實驗室注意到,鐘睒睒對教育早有涉足。2018年還發起設立過杭州市西湖區鐘子逸教育基金會。官網顯示,該基金會業務范疇包括資助民辦大學、中學、小學、幼兒園的建立;資助教育科研活動等。
據悉,該基金會已向廈門大學、西湖大學、浙江大學等多所大學進行了捐贈。
爭辦大學背后,解決市場和產業需求痛點
事實上,這并非中國企業家首次“下場”辦大學。
1月份,教育部網站發布了《關于擬同意設置本科高等學校的公示》,在公示的14所學校名單中,出現了福耀科技大學的身影。
這所大學背后的金主,是福耀集團董事局主席曹德旺。官方宣稱由河仁慈善基金會首期捐資100億創辦,是一所民辦公助、非營利、公益性大學。
實際上,自2021年公布建校計劃以來,這所大學一直備受熱議。現任校長是西安交通大學原校長王樹國。
而在此之前,也有多位企業家接連開辦大學。
2021年,被稱為“中國芯片首富”的韋爾股份創始人虞仁榮先后出資300億元籌辦寧波東方理工大學。學校定位是“高水平、創新型、國際化”的新型研究型大學,規劃十年內在校生規模為10000人,本科、碩士、博士比例為4:3:3。2022年已招收首批研究生。
2018年2月,由馬化騰、王健林等多位企業家共同出資創辦的高校西湖大學正式獲教育部批準設立,該大學定位于 “高起點、小而精、研究型”的新型高等學校 ,現任校長施一公。2022年已迎來首屆本科新生。
此外,2015年,阿里巴巴集團創始人馬云創辦了湖畔大學。而馬云曾在“湖畔大學”剛建成時稱,圓了“校長夢”,將要辦學300年。
企業家們為何紛紛入局辦學?
艾媒咨詢CEO兼首席分析師張毅表示,企業家辦大學, 一方面是教育情懷,另一方面是站在企業的可持續、長遠發展做出的決定 ,“企業家們看到了傳統教育模式的局限性,以及需要更多滿足市場需求的優秀人才。”
這一點,從曹德旺的辦學想法中可以窺見。曹德旺曾在接受新京報采訪時表示,發起設立福耀科技大學是受多方面的啟發,包括目前中國制造業高級管理人才斷檔的問題、一些培養制造業人才的學科跟不上市場需求和產業發展要求、德國教育模式的啟發等。
而他也曾在央視《對話》節目中提到,大學生送外賣不就業,跟他們在大學沒學到東西有關。他表示,在國內讀大學比國外輕松,“混完四年就畢業了,但是不會動手。”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則表示,越來越多的企業家參與辦大學,對中國的高等教育發展和整個民辦教育的發展來說,是一件好事,這是企業家以實際行動關注教育公益的表現。
辦學不等于辦企業,需尊重教育發展規律
但辦學哪有那么容易,現實中企業家們創辦大學并非一帆風順。
以馬云創辦的“湖畔大學”為例,目前已去掉大學二字,改為浙江湖畔創業研學中心。
其更名背后,緣自2021年教育部等八部門的一次強力整頓,要求企業設立的、無需審批登記的內設培訓機構,不得使用“大學”“學院”字樣的名稱及簡稱開展任何形式的宣傳等活動。
“湖畔大學更多還是面向企業家群體,注重的是商業實踐和創業精神,相對小眾。”張毅表示,和湖畔大學不同,后來的西湖大學、福耀科技大學等注重創新實踐和應用需求, 強調產學研的結合,致力于培養滿足市場需求的人才。
福耀科技大學也遭遇一波三折。橡樹實驗室也注意到,該校盡管尚未開學,就已官宣更換了三任校長,而計劃于2024年秋季招生的任務也并未實現。
另外,據寧波東方理工大學官網顯示,該校本科生招生還未開始,將在教育部正式批準設立大學后才能進行。
“企業家辦大學,挑戰不可避免。”張毅分析,一所大學,需要品牌和時間的積累,另外,如何確保教育體系的健康以及持續性投入,能否走出更好的適應社會潮流的發展等都是挑戰。
熊丙奇也表示,很多企業家辦學打著高質量、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學的名號,但并非研究型大學才能辦出高水平,應用型大學、職業本科也能辦出高水平。
“辦學定位一定要結合自身的辦學條件、社會需求來定, 中國現在不缺所謂的研究型大學,真正缺的是定位高質量的應用型大學、技術型大學。
他指出,要辦一所真正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學,辦學經費的投入勢必很高。“以福耀科技大學為例,曹德旺將其與斯坦福大學對標,那100億的投入遠遠不夠,斯坦福大學一年的辦學經費在300億以上,而他捐資的100億還不如這所學校辦學經費一年的1/3。”
另外,他強調,企業家辦學校應成立基金會,由理事會選拔、任命校長,建立現代學校治理結構。“基金會辦學模式既保證了學校的公益屬性,也避免企業家直接干預、指揮學校辦學,企業家捐贈辦學和企業家自己辦學是兩個概念,企業有企業的發展規律,教育有教育的發展規律,只有在尊重教育的發展規律下推進辦學,才能夠辦出真正的、可能高質量的高水平學校。”
另外,在高等教育金字塔結構中,民辦高校目前處于非優勢地位。據教育部統計,截至去年6月,全國高等學校共計3117所,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4763.19萬人;其中民辦高校新增到789所,民辦普通、職業本專科在校生994.38萬人。
去年,多地民辦高校被曝出現生存困境,有的招不滿學生,有的則面臨停辦。
西安歐亞學院創辦人、董事長胡建波直言,高等教育人口增長還有十年的增長期,預計將在2035年前后達到峰值并開始下降。若人口下降,民辦高校將面臨更大的挑戰和考驗。
辦大學不能只是熱鬧一場。所謂百年樹人,擺在企業家們眼前的難題還有很多。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橡樹實驗室 ,作者:徐美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