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軟裁員9000人后:AI成為自救唯一之路?
當地時間7月2日,微軟宣布將進行新一輪的裁員行動,此次裁員涉及約9000名員工,占其全球員工的4%左右。
微軟裁員并非個例,相關數據顯示, 2024年,全球科技公司已裁員超過15.2萬人。
美國勞工部的數據顯示,藍領的失業率曾經高于白領。但近幾年,裁員的斬刀落在了白領頭上。
在裁員之前,微軟曾表示,今年將在人工智能方向投入800萬美元。這一舉措無疑說明, 微軟正在降低人力成本,大力投資人工智能。
對于這家老牌科技公司而言,發展人工智能,會是它唯一的自救方式嗎?
銷售崗位與游戲業務是微軟此次裁員的重點。
隨著微軟加速向AI領域轉型,AI研發與創新團隊的地位日益凸顯,傳統銷售崗位的工作效率和必要性受到挑戰。
另外,自從微軟在2023年10月以690億美元收購動視暴雪以來,游戲部門就進入了調整與適應的階段,面臨著提高利潤率的壓力,對于微軟游戲業務來說,這輪裁員屬于“預料之中”的事。
據透露, 微軟已于7月2日當天裁掉了旗下各工作室的數百名員工 ,熱門游戲《使命召喚》系列和《光環》系列背后的幾大工作室也受到了影響。
此次裁員反映出微軟業務結構的深刻調整。微軟發言人表示,該公司正在實施必要的組織變革,以促進公司在世界市場中的發展。
事實上,2025年以來,微軟已在全球范圍內進行了多輪裁員。2025年1月,微軟根據績效表現裁掉了不到總數1%的員工。
5月,微軟宣布裁員超6000人,此次裁員針對管理者,意在通過管理層扁平化來提高組織效率。如果將今年6月在美國地區影響約2300人的裁員也算在其中, 微軟在年內已裁掉約1.8萬名員工。
從微軟的發展趨勢來看,多輪裁員并非簡單的“減員增效”,而是微軟向AI領域發展的必然舉措。通過裁員,微軟釋放了大量資金及人力資源,得以將更多的資源向AI領域傾斜,為AI技術的研發和應用賦能。
今年6月,硅谷的悶熱空氣中透露著一絲躁動不安。
一邊是在Y Combinator首屆AI創硅谷的AI新故事業學院活動上,馬斯克站在臺上大喊道:“一家人工智能初創公司的最低沖動出價大概是10億美元……有太多該死的獨角獸了。”
另一邊,在不久前開幕的微軟Build 2025大會上, 微軟一口氣發布了50多個新產品和新服務,宣稱要為開發者鋪設一條“從模型到智能體”的高速路。
一場席卷硅谷的AI風暴已經降臨,巨頭們的棋局也在重新洗牌。似乎在這些大廠掌門人的心里,未來誰能掌握算力、數據、算法的核心,誰就成為AI時代的硅谷新“霸主”。
回溯人工智能 (AI) 在硅谷的興起,2016年,AlphaGo和圍棋世界冠軍李世石下的那五盤棋,成為關鍵性的變量。最終,AlphaGo以4:1的成績,向世界證明了深度學習在復雜游戲中的潛力,并為其他領域的AI應用提供啟示。
2022年底,OpenAI推出了名為ChatGPT的聊天機器人,引領了大模型領域的“競速跑”。2023年1月,正當所有科技企業還在觀望生成式AI的發展時,微軟果斷出手,以130億美元的戰略注資,將自己和當下最具潛力的AI創企OpenAI“綁定”在了一起。這一舉動也讓微軟在當時一舉成為業內受關注的科技巨頭之一,市值突破3萬億美元大關。
根據公開資料,2024年,微軟還在AI融資項目上出手了12次。同一時期,英偉達和谷歌均出手30次以上,OpenAI和亞馬遜則分別出手了7次和6次。
當下硅谷興起的AI熱潮,仿若10年前中國移動互聯網剛興起時的熱鬧模樣。經濟觀察報的文章顯示,迅雷創始人程浩對美國AI創投的火熱感知很明顯,他今年5月后在硅谷待了一個多月,參加了多場線下交流活動,與當地朋友們聊天時發現, “似乎不聊AI就無法對話了。”
風險投資公司Menlo Ventures的合伙人Deedy Das在社交媒體上表示:“Meta目前為AI人才提供的年薪報價高達200萬美元,但仍有許多人選擇離開,轉投OpenAI和Anthropic。僅在過去一周,我就聽說了大約3個這樣的案例。 AI人才的競爭已經到了荒謬的地步。 ”
最新消息顯示,亞馬遜計劃在2025年將資本支出提升至1000億美元,持續加大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投入力度。這一數額顯著高于去年約830億美元的支出規模。
在電話會議中,亞馬遜首席執行官安迪?賈西試圖向投資者傳遞信心,支出的增加將是值得的,他稱,這是“千載難逢的商業機會”。
一個新的故事已經開啟。
在某種程度上,微軟轉投AI也有不得已的選擇。
1975年創立、已經歷經近半個世紀發展的微軟,在歷史長河中,與谷歌、蘋果等科技企業形成鮮明對比。在外界認知中,它始終帶有 “業務傳統、增長穩健” 的標簽。
提及微軟的核心業務,Windows操作系統與Office辦公軟件仍是多數人腦海中的第一印象。
2000年初,微軟市值突破4000億美元。但自移動互聯網時代到來,蘋果、谷歌、Meta、亞馬遜等科技企業嶄露頭角,在行業發展中占據重要地位, 微軟的市值一路下滑到2010年的1874億美元。
拋開千禧年互聯網泡沫破裂的極端估值,以2002年底1776億美元的市值為基準,此后十年間,微軟市值僅微增至2012年的1865億美元,近乎原地踏步。反觀同期,蘋果、亞馬遜及谷歌,市值漲幅均達數十倍之多。
2013年9月,微軟正式宣布以 54.4億歐元 (約71.7億美元) 收購諾基亞手機業務,試圖通過收購諾基亞解決其對于移動設備創新不足的問題。
事實證明,這一舉措并未幫助微軟在手機浪潮中取得成功。
根據微軟上周提交給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 (SEC) 的文件資料,微軟將對諾基亞手機業務作資產減記 (資產的可收回金額低于其賬面價值) ,這意味著在此項收購案中,微軟將會慘賠數十億美元。
在SEC文件中,微軟坦言,“2015財年第三季度,手機硬件部門沒有實現銷量和營收目標,利潤率低于預期。”
回到2014年,微軟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薩蒂亞·納德拉上任,開始調整方向。
在戰略方面,他放棄了鮑爾默時代的“設備與服務”路線,將Azure云服務定位為核心增長引擎,更名“Windows Azure”為“Microsoft Azure”,弱化Windows標簽。
在業務方面,他提出規模為1.8萬人的裁員計劃,其中1.25萬人來自諾基亞產品與服務部門。
2015年9月,納德拉還將微軟原有的5個業務部門精簡為3個,以“智能云”部門對應Windows Server與其他基礎設施領域的產品,以“生產力與業務流程”部門對應Office業務,以“個人計算業務”部門對應原Windows OEM業務。
在納德拉看來:“IT的真正含義應該是創新 (Innovation) 與轉型 (Transformation) ”。
直到現在,微軟的主要業務已經演變為: 占比近43%的生產力與業務部門、占比約38%的智能云部門 (含Azure) 和占比約19%的個人計算部門。 其中,生產力與業務部門主要包含微軟365、AI助手等產品。
2025年,微軟當季智能云業務增速放緩 (Azure增長31%,低于前一季的33%) ,個人計算業務持續疲軟,但AI相關收入年化運轉率突破130億美元、同比增長175%。
納德拉在財報中表示:“要考慮如何更快且安全、負責任地應用下一代人工智能來應對面臨的最大機遇和挑戰,我們仍然專注于引領新的人工智能平臺轉變,幫助客戶使用微軟云獲得價值。”
至少從現在的發展計劃來看, 微軟高層認為,當初轉向AI是“明智”的。
2025年,微軟計劃投資約800億美元建設人工智能訓練中心,以訓練人工智能模型并在全球范圍內部署人工智能和基于云的應用程序。”
根據金融數據平臺Visible Alpha的數據,微軟在2025財年的資本支出將達842.4億美元。這意味著, 該公司在人工智能方面的支出將達到95%。
花重金加注AI,源于微軟曾嘗到的一次“甜頭”。
2019年,微軟對當時只是前沿實驗室的OpenAI投資了10億美元。這筆戰略投資,使微軟Azure成為OpenAI的“獨家”云計算服務提供商。而自ChatGPT爆火之后,微軟的云計算收入也隨之騰飛。
2021年,隨著OpenAI大語言模型研發的持續推進,微軟進一步向其投資20億美元。
2023年,微軟宣布對OpenAI進行第三次大規模投資,金額高達100億美元,雙方的合作進入新的階段。
根據微軟方的信息,早期微軟擔心,谷歌通過其子公司DeepMind的人工智能研究,拉大與其他公司的差距。但通過投資OpenAI,微軟為自己創造了公平競爭的機會。
2022年末,OpenAI推出了ChatGPT,該應用在兩個月內活躍用戶達到1億,成為目前增長最快的消費者應用程序。據AI產品榜,2025年5月,ChatGPT應用 (APP) 的月活用戶高達6.2億,超過X近三個月5.2億月活用戶的均值,網站端56億的月訪問量也超過X的44億的月訪問量。
金融服務公司摩根大通的分析師寫道:“微軟幾年前對OpenAI的投資,可能會被證明是有史以來最明智的投資之一。”
不過,隨著美國科技大廠對AI投資越來越熱,因為利益而分分合合的事情也數次上演。據最新消息,由于OpenAI計劃從非營利組織轉型為商業實體,微軟與其正在進行緊張的新合約談判,甚至已流露出對彼此的強烈不滿。
根據現有協議,微軟在2030年前仍享有OpenAI技術的商業使用權,但未來可能開發出的通用人工智能 (AGI) 技術被排除在協議之外。
New Street Research最新報告指出,微軟的AI業務已占云計算收入的12%,貢獻了云業務增長的三分之一。預計到2030年,三大云巨頭 (亞馬遜、谷歌和微軟) 的云收入將達7000億美元,其中近半數都來自AI相關業務。
行業格局的快速演變讓微軟的未來充滿變數。當初讓這一“軟件巨頭”成功止損的AI業務究竟能否讓其迎來新生,尚需經過時間考驗。
另據經濟觀察報文章,目前,美國大廠的AI業務也還處在早期階段,其對科技公司的二季報幾乎沒有實際貢獻, “現在唯一賺到錢的就是英偉達”。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新浪蜂鳥 ,作者:晨晨、黃雨琦(實習),編輯:李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