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放棄汽車業務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經觀感知 (ID:eeohealth) ,作者:吳元,原文標題:《英特爾放棄汽車業務,又能怎么辦呢?》,頭圖來自:AI生成
英特爾正在退出汽車產業的一部分。
6月24日,美國《俄勒岡人報》報道,英特爾已決定關閉其汽車處理器業務部門,并裁撤該部門的大多數員工。
此舉是其聚焦核心計算與數據中心業務的重要一環,同時這不是英特爾第一次砍掉與主業不夠貼合的板塊。
在CEO帕特·基辛格主導的戰略收縮下,它已經出售了傲騰存儲、暫停了部分晶圓廠投資,接下來是削減汽車處理器團隊。對一家公司來說,選擇離開什么領域,有時候比進入哪里更具標志性。
英特爾的汽車芯片嘗試始于內部架構延伸,它曾試圖將客戶端處理器平臺拓展到座艙、網關和邊緣計算中,但一直沒有成為主流選擇。
在自動駕駛和智能座艙快速起飛的幾年里,它既沒能推出對標高通8295的座艙SoC,也沒像英偉達那樣建立起面向自動駕駛的深度合作網絡。整車廠需要響應速度快、驗證流程成熟、支持本地化的供應商,英特爾在這些標準上都顯得笨重。
更現實的掣肘是,它的處理器業務本就承受著被蘋果自研架構替代的壓力,在AI加速與代工上又面臨來自臺積電與英偉達的雙重夾擊。
裁撤汽車處理器業務,是英特爾縮小戰線的自然結果。
不過,它并未完全離開汽車行業。Mobileye,是英特爾唯一保留下來的車載資產,也可能是它在自動駕駛領域的最后一張牌。
這家公司成立于1999年,在耶路撒冷的大學實驗室起步,最初靠一套基于攝像頭的AEB系統切入汽車供應鏈。2014年Mobileye在紐交所上市,2017年被英特爾以153億美元收購,成為當時以色列歷史上最大的科技并購案。
收購之后,Mobileye一直保持獨立運作,由創始人阿姆農·沙舒亞繼續領導,英特爾更多作為財務和資本支撐方介入。
2022年,英特爾將Mobileye分拆上市,保留控股權但不再納入主要營收板塊。從那之后,Mobileye開始強化其獨立性,并持續推進以EyeQ芯片平臺為核心的輔助駕駛和高級自動駕駛方案。
今年4月,Mobileye以獨立展臺的身份參加了2025年上海車展,展示了新一代SuperVision和Chauffeur系統,并宣布將在中國建設本地研發團隊和測試體系。
但即使Mobileye還在“堅持”,它也不能代表整個英特爾汽車業務。它不做通用車規處理器,不面向座艙或中央計算域,不參與芯片平臺標準制定,也不會深度服務于非自動駕駛領域的計算需求。
換句話說,Mobileye是一位不再擴張的玩家,更多是英特爾在車圈的一種延遲存在,英特爾選擇退出,其實是對汽車芯片市場現實的承認。
這場比賽的門檻并不在于誰的技術先進,而是誰能嵌入主機廠的研發節奏,誰愿意去做那些看上去不起眼但必須合規的本地化驗證,誰能在國產化趨勢中找到成本與信任之間的平衡。
對中國市場來說,英特爾的離場影響有限。過去幾年,中國本土SoC廠商已經填補了絕大部分中低端和定制化需求。英特爾沒有深度綁定的大客戶,也沒有與國內Tier 1之間建立起信任機制,這次退出,只是把一個本來就不活躍的競爭者正式從牌桌上剔除。
行業不會因為英特爾的退出而改變節奏,但它的離開足以提醒行業,計算巨頭想進入汽車,不再是做個處理器就能分一杯羹的時代。造車是產業協作,而不是產品延伸。
不理解整車廠節奏的芯片公司,不管它多大,都可能被市場自動清場。
英特爾還是那個英特爾,它需要在通用計算和AI戰場贏回主動權。汽車這條線,走得不夠快、不夠重,就只能走到這里。
Mobileye還在場上,但它不是繼承者,而是幸存者。